界面新聞記者 | 宋佳楠
7月8日,界面新聞獲悉,針對蔚來與江淮合資公司注銷一事,蔚來通過其官方公眾號蔚來小喇叭進行了回應。
蔚來方面表示,2016年,蔚來與江淮汽車達成戰略合作,主要合作生產蔚來系列整車。隨著合作不斷深入,雙方于2021年3月合資成立江來先進制造技術(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來公司”),為蔚來提供生產服務支持。
2023年12月,蔚來取得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準入,與江淮汽車在整車制造層面的合作同步結束,基于合作生產支持業務的江來公司已無存續必要。經雙方友好協商,決定對江來公司進行注銷處理。
該公司在聲明中強調,注銷系正常調整,不會對蔚來的生產、制造、經營活動產生任何不利影響。后續,蔚來與江淮汽車將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換電、零部件等領域繼續深化合作。
就在近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江來先進制造技術(安徽)有限公司新增1條注銷備案公告,注銷原因為 “決議解散”,公告期自2025年6月10日起至7月24日止。

公開信息顯示,江來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李明,注冊資本5.1億人民幣,經營范圍包括道路機動車輛生產、生產線管理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等。該公司由蔚來控股有限公司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0%。
2016年時,兩家公司曾簽署《制造合作框架協議》,此后江淮汽車成為蔚來汽車的代工方。在合作初期,這種代工模式幫助蔚來快速實現量產交付,規避了自建工廠的高額投入。
蔚來汽車財報顯示,2018-2022年,蔚來分別向江淮汽車支付代工費用約2.23億元、4.41億元、5.32億元、7.15億元及11.27億元。而在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江淮汽車為蔚來代工生產ES8、ES6、EC6、ET7以及后續推出產品,工廠年生產能力提升到24萬輛。兩家公司曾處于深度綁定關系。
但隨著蔚來的發展,代工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一方面,江淮作為傳統燃油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制造工藝、智能化生產線改造上進展緩慢,難以滿足蔚來的更多要求;另一方面,蔚來近年來加速布局換電網絡、自主研發電池技術,需要掌控生產環節以實現技術落地。
2023年10月,江淮汽車發布公告,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部分資產,擬掛牌價為44.98億元。最終,蔚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為資產一包、資產三包受讓方,其中資產一包的交易價格為16.66億元,資產三包的交易價格為14.92億元,合計為31.58億元。
江淮汽車轉讓的兩家工廠即后來的蔚來F1工廠和蔚來F2工廠。這兩家工廠都由蔚來自建,但生產資質來自江淮汽車。資產轉讓后,蔚來生產銷售的車型不再出現“江淮汽車”的尾標,標志著蔚來在生產上實現獨立。
目前蔚來已開工建設第三工廠(F3工廠),該廠位于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單班產能為10萬輛。據蔚來創始人李斌近日透露,蔚來F3工廠將于今年9月正式投產。
不過,眼下蔚來承受著一定業績壓力。今年第一季度財報公布后,李斌曾提到,過去三年蔚來汽車在公司經營上沒有實現預期目標。但他強調,蔚來財報里把研發投入計成當期費用錢都虧在明處,資產負債表非常干凈。
該公司此前設定了四季度盈利目標,稱毛利率將回升至17%至18%,銷售管理費用為10%,研發費用率在6%至7%,屆時會回歸到季度盈利狀態。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